以思维为钥,启公文写作之门
——读《公文写作思维方法与实战》有感
安富国
最初打开《公文写作思维方法与实战》的电子版时,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堆砌写作技巧的工具书,读进去才发现,它更像一把剖开公文写作本质的手术刀,让时常困于“写不出、写不好”的基层文字工作者,终于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书中最直击人心的,莫过于对“模板依赖症”的犀利批判。那些被我们疯狂收藏却从未细读的“万能框架”,看似是缓解焦虑的良药,实则是让人深陷依赖的“知识鸦片”。作者何剑文用基层工作者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真正的素材积累,从来不是鼠标轻点的“拿来主义”,而是在日常读报、看文件、学政策中亲力亲为的摘抄与思考。这种“涓涓清泉”般的积累,虽看似缓慢,却能让文字功底在潜移默化中扎实起来,那些总抱怨“没东西可写”,实则是忽略了身边最鲜活的素材库。
更颠覆认知的是,书中将“写材料”的本质拆解为“认识+表达”的公式。过去总以为写不好公文是文字功底不够,拼命在修辞上钻牛角尖,却不知“认识”才是地基——对工作的“熟知”是基础,能提炼出“真知”才是关键。就像作者说的,“认识不到位,表达肯定不到位”,那些空洞的套话、脱节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对业务工作一知半解的表现。这值得我们反思:每次写汇报前,是否真的把工作细节摸透了?是否在罗列数据时,想过这些数字背后的规律?
书中对“基层文稿要务实”的强调,更像是给盲目模仿上级文风的人泼了盆冷水。曾见过不少基层总结满篇“宏观叙事”,却连具体工作成效都讲不清,正如书中所言,这是混淆了“虚实”边界。基层文稿的生命力,在于用具体平实的语言说清“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效果如何”,而非生搬硬套“高大上”的表述。这种对“文以载事”的坚守,正是展现出公文姓“公”的真谛——文字只是工具,把工作说透才是目的。
最后,还有书中对“思维能力”的重视。从史蒂芬·平克“网状思考→树状结构→线性表达”的写作定义,到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逻辑要求,再到SCQA原则的叙事技巧,作者把抽象的“思路”变成了可操作的方法。尤其是“连点成线”的创新理念,告诉我们:工作中从不缺零散的“砖头”,缺的是把它们砌成“大厦”的思维能力。写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梳理工作逻辑、发现内在联系的过程,这正是它“看不见的价值”。
总而言之,公文写作的核心,从来不是“写”的技巧,而是“想”的清晰;不是“模仿”的熟练,而是“认识”的深刻。正如作者所言,基层写材料不需要天赋,只需用对方法、持续积累。往后再面对空白文档时,应学会先放下对“模板”的依赖,转而沉下心来研究工作、梳理逻辑——毕竟,能把工作说透的文字,才是最有力量的公文。
荐书人:安富国,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