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作者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思想家、易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后世所谓“北宋道学五子”。据《宋史·道学传》及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邵雍师从李之才,传承河洛象数之学,深研先天易理,屡征不仕而潜心著述。该书通过渔樵问答的形式,探讨天地运行之理与人事进退之道,既是邵雍先天易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北宋儒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被元好问誉为‘独步古今’的哲学著作。
邵雍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深奥的易学与人生哲理融会贯通,使得《渔樵问对》成为一部既富哲学思辨性,又具文学趣味的经典之作,读来如饮清泉,余味悠长。渔者与樵者在自然中悟得的道理,恰是破解当下困局的钥匙。渔者说“网过密则无大鱼,求过切则失本心”,这像极了职场里的我们。总有人为KPI熬夜透支,为晋升钻营算计,如同用密网捕鱼,看似收获多,却漏走了长久的从容。就像渔夫懂得留小鱼以保来年,我们何尝不该给生活留些空隙?偶尔慢下来,反而能看清方向。
书中对“得失”的辩证令人深思。渔者说“得鱼而忘筌,非鱼之过”,樵者答“得薪而弃斧,非薪之过”。得失本是寻常,执着于结果,反而会忽略过程中的成长。就像我们总在追逐目标,却鲜少回望来路的脚印,那些跌倒与爬起,或许比终点更有意义。
樵者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放在今天依然贴切。社交媒体上,人人想做“网红”,职场中个个要当“精英”,却忘了樵夫从不砍最直的那棵树——它要留着给鸟儿筑巢,给路人遮阴。现代社会的焦虑,往往源于“必须出众”的执念,倒不如学樵者,在自己的山林里,慢慢长成该有的样子。
书中“昼夜交替”的比喻更耐品。渔者道“夜渔不若昼渔稳”,樵者言“晴伐胜于雨伐安”。这不是消极,而是懂得张弛。就像我们总在“内卷”与“躺平”间摇摆,却忘了渔夫也有晒网时,樵夫也有歇脚刻。真正的可持续,是像昼夜交替般自然——该拼的时候全力以赴,该歇的时候心安理得。
合上书本,仿佛看见江边渔火与山间炊烟相映,窗外的车水马龙似乎柔和了些。渔樵的智慧,不在高深理论,而在以天地为师,在平凡中洞见永恒;渔樵的智慧,原是教我们在现代丛林里,既懂乘风破浪,也会顺流而下,在奔忙中守住一份与自己和解的从容。这或许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启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不妨学渔樵静坐观物,于自然中找初心,于得失中守本心。
荐书人:张成龙,市政协委员、滕州市善园大成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