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墨留痕岁月长歌
陈 刚
初读《我们仨》,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人间清欢,是一个三口之家让人艳羡的亲情;再读《我们仨》,忽而感慨生活是如此的平凡,生命的意义又是那么的伟大。
文章平和冲淡,情感真挚动人,这部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精神史诗”的作品,确实值得静心品味。杨绛先生以92岁高龄回忆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三口的平凡岁月,用梦境般的叙事手法勾勒出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聚散离合。书中虽未直接讨论生命的“自渡”,却通过“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感慨,传递出对生命无常的坦然接纳,以及在平凡中守护真情的人生智慧。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关于家庭的书,它更是一段关于生命与成长的诗篇。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繁忙与纷扰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杨绛先生在书中写“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那语气像在说一场寻常的告别,却让观者在平淡里品出岁月的重量。
杨绛先生笔下的人生,原是一阙绵长的梦。她写钱钟书困于“古驿道”,钱瑗化身为“行船”,自己则在两岸踽踽往返,探看那雾霭中的归人。这般意象,未着半点悲戚的浓墨,只将离别磨去了刺人的锋芒,倒在岁月的褶皱里渗出几分澄明——原来聚散本是人间常态,唯有用心守望,方不负相遇一场。
她惯爱捡拾生活里的细枝末节:钱钟书在牛津打翻墨水瓶,将房东的地毯染成深蓝的“地图”,自己一面笑骂“痴人”,一面细细擦拭;钱瑗幼时念“狗都希奇”,奶声奶气的口音成了家中经年不散的笑谈。这些旁人眼中的琐碎,在她笔下却似溪涧里的石子,被时光的流水冲得发亮,终成记忆长河里闪烁的星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的话像春日的风,轻拂过岁月的尘埃。那些物质匮乏的年月里,三人以书册为舟楫,以相知为绳缆,在时代的惊涛里泊出一方宁静的港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柴米油盐里的相濡以沫,却让这小小的三口之家,成了动荡尘世中最安稳的归处。
杨绛先生于文字间悄然诉说:人间的温情与力量,从不寄于惊涛骇浪的刹那,而藏于细水长流的日常。那些被时光浸润的琐碎关怀,那些于无声处的默默相守,恰是生命最本真的伟大 。
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珍惜身边的“我们仨”,把每一个共处的时光,都酿成永不褪色的清欢。就像她在书中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荐书人:陈刚,枣庄市青联副秘书长、滕州市政协委员、滕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