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自己的光
陈 刚
在短视频充斥深夜、点赞沦为社交符号、写字楼玻璃倒映同质化面孔的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一场集体性精神迷失:既恐惧被热闹放逐,又在喧嚣中失却与内心对话的能力。贾平凹的《自在独行》恰如一面粗粝的铜镜,照见我们在人群中走失的灵魂,更让我们懂得:真正的自在,始于与自己相处时的清醒坦然。
孤独是心灵的放大镜,让日常的诗意在细微处显影成篇。
贾平凹的文字里,孤独是一种精微的观察姿态。他写故乡的老房子,不说“时光斑驳”,而说“瓦松在砖缝里举着紫褐色的穗子,墙根的苔痕像被雨水洇开的墨迹”,连破败都带着草木生长的韵律;写街头的胡辣汤摊,不叹“生活艰辛”,却注意到“老汉舀汤时手腕翻转的弧度,让油花在汤面上旋出小小的银河”。这些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在他的孤独凝视中苏醒为生命的诗行——原来孤独不是空白,而是给心灵装上了放大镜,让平凡日子里的光尘都显影为珍贵的存在。
独行是精神的反光镜,映出众生的真实面容。读《自在独行》,常被贾平凹在孤独中保持的热望打动。他写修鞋匠“用锥子在鞋底扎眼时,眼神专注得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写戏班演员“卸了妆坐在后台啃馒头,脸上的油彩和馒头的热气混在一起,像一幅荒诞的画”。这些在人群中独行的观察者视角,让他的文字既有知识分子的冷峻,又饱含对底层生命的温情——他不居高临下地同情,而是平等地记录他们在尘世间挣扎的姿态,仿佛在说:每个认真活着的人,都值得被郑重地写入生命的诗篇。
贾平凹没有给出“如何摆脱孤独”的答案,反而告诉我们:孤独是生命的常态,重要的是如何在孤独中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宫殿。他写《坐佛》时说:“佛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善心、静气和定力。”这话道破了“自在独行”的真谛——外在的独行只是表象,内心的自足才是根本。当我们不再害怕与自己相处,当我们能在独处时听见内心的声音,孤独便不再是困境,而成为照见自我的明镜。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正敲打着阳台的多肉植物。忽然想起贾平凹在书中写的:“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这里的“无趣”,大概是指失去了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失去了在平凡日子里发现趣味的眼睛。《自在独行》不是一本教我们逃离人群的书,而是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为自己留一方精神的自留地,在那里种上喜欢的花草,写下无人理解的心事,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
愿我们都能在热闹中保持清醒的距离,在孤独里培育丰饶的灵魂。真正的自在,从来不是远离人群的孤傲,而是在人群中守住本心的笃定;真正的独行,从来不是踽踽独行的凄凉,而是满怀热爱,奔赴山海。
荐书人:陈刚,枣庄市青联副秘书长、滕州市政协委员、滕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