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薛文集》:荟萃古薛千年文明
信息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互联网络、手机自媒体、短视频……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读书吗?答案是:很有必要。
网络信息浩渺,很多信息非常粗糙,特别是网络短视频,它是碎片化的……所以要系统性、权威性获取知识,依然需要读书,特别是地方优秀的文献资料,它是打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在滕州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今天,推荐一本地方文献——《古薛文集》。
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它是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为了传承和弘扬古薛历史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和古薛文化爱好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历时多年,从征集到的500余篇研究成果论文中精选出近50篇研究成果,整理成册,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一部详细记录古薛历史的综合性、理论性、学术性历史文献,填补了滕州古薛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保护的空白。书中不仅涵盖了古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还深入探讨了古薛河流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甚至说到了当下的文化产业。
古薛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农耕文化、始祖文化,最早的古城文化、古国文化,还有最早的舟车文化、交通文化等。古薛文集归纳起来就是体现了科技创新精神、忠诚礼义精神、崇文尚贤精神、敢为人先精神……有历史有故事、博古通今,可谓是知识荟萃。阅读本书,可以清晰地看到滕州薛河流域历史的前世辉煌。
本书由王学典先生和李伯谦先生作序,王学典先生以时间为轴线,历数了薛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孕育出的不同文明形态,足证薛河之历史之古老,不愧为枣滕地区的母亲河。7000多年前,薛河流域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开启了早期的农耕文明;5000年前,薛族部落联盟在这里建立,最早的古城古国在这里出现;4000年前,薛族领袖奚仲在这里制造舟车,使这里成为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3000年前,薛侯仲虺在这里运筹帷幄,为商汤写下了第一部治国纲领——《仲虺之诰》;2300年前,齐相田婴、田文父子在这里扩建薛城,至今城垣犹在,气势磅礴;2000年前,薛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礼仪朝纲,被司马迁尊称为“汉家儒宗”……在古薛这块宝地上,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演绎出许多人文故事,留下了丰富的古薛文化。
《古薛文集》编排内容分两个栏目——“专家论薛”和“学者论薛”。“专家论薛”栏目的作者为知名教授,收集了他们对古薛文化的精深研究;“学者论薛”栏目为地方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是对地方文化发展情愫很深的群体。特别是“古薛文化的现状与展望”“发展古薛文化产业”和“古薛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文章,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当下,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观点。渠开贵先生在“古薛文化的现状与展望”文章中,分析了文化产业与古薛文化价值和如何用好网络数据推动古薛文化产业作出了前瞻性分析。孙井泉先生对古薛文化如数家珍,特别提到了3000年前的酒和2500年前的水饺文化,对当下古薛文化产业的相关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此外,作为海岱地区重要的史前文明“北辛文化”相关理论文字在书中也有论述。如“北辛文化的重大贡献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北辛遗址出土文物的文明符号”“北辛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作用”等。
最后,我们重温张知寒先生的文字,来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薛河流域的薛国存在于我国历史上长达2000年之久。曾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做出过十分卓越的贡献,遗憾的是人们却早把它忘记了。过去的人们忘记了它,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今后我们不应再把它忘记了。特别是历史和文化工作者,又怎能‘数典忘祖’呢?”
《古薛文集》是一本了解古代滕州和古薛河流域文化的好书,是王学典先生击节叫好的书,特别作为滕州人,怎么能不读呢!
王剑锋,滕州市第十六届政协委员;古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非遗北辛土陶代表性传承人;龙泉联区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