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善读书
书香政协|杨列敏 精品好书推荐
时间:2024-03-21

探赜水下的八分之七

——《老人与海》荐书语


杨列敏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提出的文学创作“冰山原则”。冰山漂浮在海面上,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像海上漂浮的冰山一样,占比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文字和形象,只有八分之一。他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因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精湛的小说艺术,被奉为"冰山原则"运用的巅峰之作、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经由文字和形象,我们可以下潜到作品的深层一探究竟。

这篇小说为什么不叫作《小孩和海》?“小孩”意味着天真可爱,新生希望;而“老人”则象征着饱经沧桑,穷途末路。海明威在1940年创作出《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此后整整十年没有发表过什么重要作品。1950年,他出版了一本小说叫《过河入林》,遭到了舆论界的一致批评;大家评价这是一本沉闷、无聊的作品,甚至断言海明威已然江郎才尽,黔驴技穷。海明威由此陷入人生的最低谷,这情形与圣地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何其相似。老人背了运, 一连84天捕不到鱼。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所以小说中的老人孤独无依,处境尴尬恰是作家现实的生动写照,海明威用老人如何对待海上险境来表达自己如何对待人生低谷。如果我们不能体会老人有多苦,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有多难。

为什么不拟作《老人与鱼》?《老人与鱼》互不包含,是现实与目标、主体与客体的确定关系;《老人与海》则是弱小和强大、有限和无限的不确定性关系。西方文学常常以人和大海的关系来表现人和世界的关系,古希腊史诗开篇所说的人在大海上,其实就是人存在于漂泊不定的世界上。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等都是以大海为背景的作品。大海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意象,寓示着世界的神秘莫测,她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狂风暴雨,时而让人大喜过望,时而令人徒唤奈何。当老人第85次出海,驶到海洋深处的时候,小说中写道:“纤弱的黑色小燕鸥,它们始终在飞翔觅食,却几乎从来都是一无所获。既然海洋这样残暴,造物主为什么还要让燕鸥这样的鸟儿生得如此柔弱纤巧?大海仁慈而又美丽,然而她也会变得如此残暴,而且是来得这样突然,这些飞翔的鸟儿,落到海面上觅食,发出细微的哀鸣,在大海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脆弱。”在大海面前,老人就像小燕鸥一样柔弱纤巧;仁慈而又美丽的大海给老人提供了粮食,但是它也会在一瞬间让鲨鱼过来把你的食物掠夺走。当读到小燕鸥发出细微的哀鸣的时候,我们不难预料,这次出海,老人一定会遇到一个很绝望、很悲剧的事物。人生海海,上帝随便一挥手,时代随便丟下一粒灰尘,掉落到老人身上都会酿成一场灭顶之灾。

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晰,作者在开篇用16%的篇幅写了老人前84天的劳而不获;接下来用了78%的篇幅写老人的深海历险,其中捕杀大马林鱼就占到了全篇的一半;结尾无功而返仅占6%。

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连续失败了84次,这个时候还要不要自信坚持,再次出发?我觉得自己肯定会在个位数以内放弃行动,因为灰心丧气,因为胆小懦弱……我们看圣地亚哥是什么态度?出发前,小孩马诺林对老人说:“我给你弄四个新鲜的鱼饵吧?”老人却说:“一个吧!”“他的希望和信心一刻也不曾丧失,此时在微风的吹拂下又鲜活的涌动起来。”他还说:“我睡得很好,马诺林,我今天很有信心!八十五是个幸运数字,你想不想看我带回一条鱼来,去掉内脏的净重还有一千多磅?”我们可以在这儿领略到所谓的美国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崇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通过铤而走险,孤军奋战,取得超凡的成就。老人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或客观的环境而改变对自己的信赖,“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喜欢跑步的人很多,但天天跑步的人不多;拥有梦想的人很多,但坚持一个梦想的人不多。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都很丰富,但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并不多。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

老人在黑暗中划出港口,向深海进发,终于钓起了一条身长十八尺(5.48米),体重一千五百磅(680公斤)的大马林鱼。“大鱼亮闪闪的,它那健壮的嘴足有棒球棒这么长。”一个人面对比船都大的大马林鱼,自己既没有像样的武器,也没有充足的食物,这个时候放生还是杀死?“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放生可以安然回家,杀死就要冒船毁人亡的危险。老人的处境非常不利,“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而这条鱼比他见过或者听过的任何一条都要大。”海钓是一种极限考验,夜里寒冷,白天太阳暴晒;无法睡觉,只能偶尔眯着;无法既是补充能量,只能抽空吃生鱼。老人现在非常虚弱和孤单,力量不足以只用双手,所以把渔线背在背上。他用全身的力量跟鱼抗争,要么鱼把他拉到水里,要么他把鱼拉到船上,这是你死我活的选择。渔线很锋利,老人把渔线背在身上,几次摔倒在船板上,手、头部、腿受伤流血。力量对比悬殊,这就需要技巧、经验、耐心、毅力,老人需要承受极大的痛苦。我们没有海钓的经历,没有伤痛的体验,也就很难体会到老人的饥渴、疲惫、疼痛、流血和焦虑。

对手越强大,自身越衰弱,就越发凸显老人精神力量的坚不可摧。老人和空中的鸟儿说话,和水中的大马林鱼说话,和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器官说话,回想自己在卡萨布兰卡酒馆扳手腕获胜的英雄战绩,想象自己的偶像迪马吉奥在球场上的坚持,想象马诺林就在身边看着自己,想象战利品的价值和美味。最终,老人把鱼叉叉进大鱼的胸鳍后面,把全身的力量都压了上去,成功地捕杀了大鱼!捕获大马林鱼是多少渔夫久怀慕蔺、不可企及的梦想,此刻让老人圣地亚哥的形象闪闪发光。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多少作家雄心勃勃、步月登云的梦想,而《老人与海》这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让海明威的名字万古流芳。海明威曾经一度打算把小说标题拟作“人的尊严”,“从战术上讲, 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人生,最重要的品质,便是要善于创造并坚持梦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驽马恋栈豆,有多少人坐井而观天,而你,是否心甘情愿,和他们一样?

大马林鱼身上的鲜血,引来了接连不断的鲨鱼。这个时候老人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了,是跟鲨鱼作战,保卫胜利果实还是及时止损,割取部分鱼肉?老人考虑是不是功利,而是价值与尊严。他用鱼叉杀死一只,鱼叉和绳子被带走了,然后他把刀子绑在船桨的柄上刺死了三只,用棍子打退了两只,最后“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老人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毁灭”是物质的减损或消失,“打败”是精神的躺平或投降。人在生活中难免要经受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在精神上是不可认输的。只有坚守不败的信念,才会迎来云开雾散。当海明威已经声名鹊起的时候,他依然尝试去写,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嘲讽和羞辱中扬帆远航。他追求的不是名利是梦想,是自我价值和尊严观的张扬。

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一副骨架,打渔的工具丧失殆尽,三个月的等待和希望付诸东流,迟暮之年的老人该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此刻,所有的担心和忧虑全是误解!老人“很轻松地驾着船,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上岸后,“他取下桅杆,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着桅杆开始往岸上爬。”他还对马诺林说:“我们得弄一只很好的鱼镖备在船上。不要回火,要不会断的。”这就叫百折不挠,明明知道这样一个悲观的结局,但是老人依然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来反抗绝望,现实的失败丝毫不能动摇老人的思想和精神,虽然一无所获,他依然会扼住命运的咽喉,继续谱写绝不屈服的英雄战歌。因了这样一种精神,老人最后又梦到了象征弘毅和威严的狮子,还赢得了现实中的新生代助手马诺林。

水下的冰山好比一座富矿,除却“硬汉精神”,人们还陆续勘探出人类与自然、孤独与荒谬、受难与救赎等诸多元素,告诉我你的发现吧!


荐书人:杨列敏,滕州市政协委员,滕州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