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调研协商
在阅读中学会“感知”
时间:2017-06-26

  在阅读中学会“感知” 

——兼读《寻找安详》有感 

市政协常委、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关于对阅读的理解、读书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圣人们都发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爱迪生说:“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卡莱尔说:“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这些观点一直在激励着后人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经意间爱上阅读,一路走来,从未停止过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一直在找寻着有价值的人生。虽然,直到今天,仍未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通过阅读,逐渐懂得,在全民焦虑的今天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富足;通过阅读,越来越坚信:人生必须有所坚守,要学会告别繁杂、崇尚简单,告别虚伪、勇于真实;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一切得失,让喜悦、热情、向善成为生命的本然——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成长,当然,更是阅读带来的力量。 

  不知什么原因,走过不惑之年之后,内心竟开始变得脆弱起来,无论是一段文字、一首音乐或者随便一部肥皂剧,只要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便会不自觉流下眼泪,虽然屡屡被女儿笑话,我却不以为然,自嘲为具有了感知的力量。近日在读郭文斌先生的《寻找安详》一书,就极力倡导人需时时提升自己的感知力,提出人要通过“守”走进安详,“一个人只有他的这个‘感’出来,才能和天、地、人‘交流’,否则他是一个闭塞的系统,一个‘伪生命’系统,维持生命运转的就是惯性,不是本性。” 

  《寻找安详》一书旨在通过走进安详、享受安详、向孔子学习安详、在生活中学会安详等几个章节,解决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心灵的焦虑与浮躁。虽然搭眼一看标题有点老派与常规,但在写法上通俗易懂,直击心灵,避免了一些心理专业书籍常犯的晦涩难懂、专业理论性太强、难以读下去的问题。相信很多人读后会发出“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再说感知,书中在如何走进安详中,重点强调了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感知带来生命的和谐,带来感动与感恩。的确,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最最可怕的就是对一切的漠然与麻木。人们更多的时候,心猿意马、心烦意乱,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馈赠,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远离了生命的“现场”,总是生活在别处,因此,好多心理学者发现这个普遍问题的存在,纷纷著述倡导人们要学会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也就是《寻找安详》一书倡导的:一个人,更多的时候,心不在现场,即“神不守舍”,而焦虑和抑郁就是不在“现场”的结果。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焦虑、浮躁,为青春容颜的转瞬即逝,为财富、官位、名望的不满足­­,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回到现场”,没学会感知当下的拥有,更谈不上享受生命。“当你还在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将错过满天的繁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坦然接受生命的馈赠,心怀满足、感恩和喜悦,认真地过好每一分钟,专注地喝茶、吃饭、看书、交流等等,要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构成你的整个人生啊! 

  “回到现场”其实就是活在当下,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印度谚语: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这些都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初心”与“当下”的重要。放慢脚步,别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没有返程票!就像《寻找安详》书中总结的那样:“如果在吃饭时错过吃饭,在睡觉时错过睡觉,我们就会在快乐时错过快乐,在幸福时错过幸福,甚至在爱时错过爱,在活着时错过活着”。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夫子几千年前就已经悟出的道理至今还在引领着迷茫的人们。我们为什么会总是有那么多的抱怨与烦恼,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在自我的独立人格中找到力量,对于天、地、人缺乏足够的认知,常常会庸人自扰。我们还没有从阅读中找到与自己灵魂相匹配并引领你的先人与智者;我们为什么总是容易动怒,是因为我们“知而无行”以及内心的匮乏,我们缺乏一种“利他”的精神以及普世的人文情怀,缺乏颜回所特有的“不迁怒,不贰过”的大气与智慧。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们因为阅读,变得理性,找到自我的坚守;因为阅读,感受到生命的富足与喜悦,变得从容与淡定;因为阅读,我们学会了反观反省,并由内而外滋生出激情与力量,此生,还有什么遗憾呢?!